昨天把《天才基本法》刷了11集,扑面而来的亲切感。
第一是取景熟悉,一看就是青岛,红瓦片尖顶小房子,八大关附近找个高点俯视,就是那个感觉,第九集还是第十集直接出现了青岛标志性经典——栈桥。
第二是题材亲切,内容熟悉,很多童年回忆就像打开了封印。
我83年出生,上学时奥数热还没那么夸张,不过里面的数学题还是很熟悉。
小学时,我有两本书,《趣味数学108》《智力365》,我把里面几百道题看了一遍又一遍,好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昨天看《天才基本法》,又重温了一些,比如
一根金条要求支付7天的报酬,每天1/7,至少切割几次
比如一堆围棋子,每次限定取1~n个谁取到最后一个就获胜的博弈问题——小时候用这个骗过小伙伴,问题更简单些,是报数抢30(每次报1~2个数)。以后有时间可以在龙空发个视频,说说n堆棋子、不设限制每次任意在【某一堆】取任意个数棋子的普遍获胜策略。
我小时候学奥数更多的是快乐,享受解题的乐趣,没有集训营,没有残酷的淘汰,没有专业化的训练,喜欢就自己找资料自己学。
连参加比赛都是懵懂的,我初二时参加过第十一届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就是做了两次数学试卷,玩的很爽,那时候心态真好,实力不咋地,心境倒是和全红婵一样的,奥运会就是跳五次水。
初赛那天是大雪之后,山沟里,银装素裹,我们几个小伙伴打雪仗玩的很高兴,解题状态也前所未有的好,那次我是本市的总分第二进入决赛,决赛发挥一般不过也拿到了辽宁赛区一等奖。
第三个熟悉,是人物的三观熟悉,价值观熟悉,不过这个我很难代入林朝夕了,我是被张叔平戳中的。
林朝夕说,能理解张叔平,因为他们都是失败者,概括就是衬托天才的背景板,所以自我设限、也否认别人的热爱和努力。
张叔平说,他教了十年奥数,看过了太多人拼命努力爬到了别人的起点,数学这行当,大多数人是要放弃的,早点迟点而已。人,承认自己没天赋是很难的,比找个借口自我安慰难多了——如果是十年前,估计我看到这就破防了,还好现在我自己就是张叔平(不多细分了,即使都是衬托天才的背景板实力也有差别,低配版张叔平),和解多年了。
数学老师大概是最容易陷入天赋论的一群人……
小细节上也有些失真,艺术作品,不足为奇。比如,草莓世界张叔平开了个考研辅导班,林朝夕一个考全国最好大学数学系研究生的人,居然去找考研辅导班辅导。
考研辅导的老师,基本就是林朝夕这个档次的理工科研究生,我们如果自己想考类似北大的名校数学系研究生,都得下最大的决心去博一把,就像林朝夕那样让热情战胜理智,还辅导别人……
挣钱去了。
7月7号到昨天,一共只有三天没排课,14号休息了半天,18号趁着休息去办了很多事,把婚纱照定下了——下个月30号结婚。只有昨天,刷了半天剧,挺爽。
回归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