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刘备才略刻画不足,感觉刘备就和刘邦一样是个废物,全靠手下干活,
实际上刘备打仗是相当厉害的,无论是战术上的发挥,还是战略眼光,都算名将。
而演义为了捧诸葛亮,从他出山开始,一切胜仗都是诸葛亮的谋略。实际上历史上博望坡以少胜多明明是刘备指挥的。
而刘备作为主公又不能上阵杀敌,就显得他既不能谋也不能武,废物一个,
其次就是把刘备刻画的太过圣人,让人感觉就很虚伪。
甚至留下了刘备摔孩子--假仁假义这样的歇后语。
首先对刘备才略刻画不足,感觉刘备就和刘邦一样是个废物,全靠手下干活,
实际上刘备打仗是相当厉害的,无论是战术上的发挥,还是战略眼光,都算名将。
而演义为了捧诸葛亮,从他出山开始,一切胜仗都是诸葛亮的谋略。实际上历史上博望坡以少胜多明明是刘备指挥的。
而刘备作为主公又不能上阵杀敌,就显得他既不能谋也不能武,废物一个,
其次就是把刘备刻画的太过圣人,让人感觉就很虚伪。
甚至留下了刘备摔孩子--假仁假义这样的歇后语。
因为中国文人——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就喜欢这样的皇帝。皇帝的第一要义不是英明神武,而是道德上无可挑剔,是以仁义取天下,而非智谋诈术取天下。
李渊给秦琼说:“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是赏赐一些仆婢和财帛呢。”
这要是写进小说里肯定也会被一群人骂伪君子
但是用力过猛就会适得其反,
???
刘备打仗厉害?
你这是从哪儿得来的错觉?刘备打仗根本菜得要死好么。
他战略上有眼光,何必请卧龙出山给他讲隆中对?
他战术上的发挥,是指被火烧连营吗?
演义里为了突出刘备的感情用事,对历史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进行了文学修饰,实际上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表现非常好,充分展示了一位优秀主帅的诸多素质。
公元221年七月下旬,刘备大军最终经蜀地进入三峡,先后攻占孙吴的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县以东的江防重镇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吴军则进行一阵抵抗之后,有计划地向后撤退。面对陆逊军的“一触即溃”,刘备却下令停止前进,原因主要三条:
1. 在秭归等候全部军队的到达,集结兵力。
2. 等待派出的谍报人员及斥候把敌方沿途的军事部署打探清楚。
3. 充分利用时间去争取外部援助。当时长江南岸的武陵郡,现今湖南湘西的沅水流域,有大量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刘备就派侍中马良为特使,翻山越岭,前往武陵郡向少数族首领沙摩柯求援。
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下达大举进攻的命令。他采取水陆兵马三路并进的阵势:居中的是水军战船,由水军主将吴班、陈式统领。在长江北岸的各路步军由将军黄权统领。刘备自己则和南岸的步兵机动部队一起进发。
二月底,刘备大军冲出三峡东口,进入江汉平原,直指三峡东口的军事重镇,北岸的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双方主力的第一场战斗,也在夷陵城下展开。刘备军命令两岸的步兵作为策应和掩护,居中的水军充当主力,最终利用平缓的江岸,顺利登岸发起强攻。
陆逊指挥吴军短暂对抗之后,则主动放弃了夷陵。但是,当蜀军继续沿长江向前推进时,却遭到吴军猛烈阻击。为了保护后方的通道来运输粮草,蜀军被迫在两侧沿江一线,修建了几十处连片的军事营寨,不断留下相当可观的兵力进行守卫,形成了《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所说“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态势,这里的七百里自然是夸张的说法。
由于江岸之上高峻陡峭,地形起伏,江流又湍急汹涌,暗礁密布,最终导致了对刘备最不利的几点:
1. 船上的人难以停靠登岸。
2. 岸上的人也难以下行到江边上船。
3. 部队驻扎在此处有遭遇火攻的隐患。
换言之,江中水路与岸上陆路之间的密切呼应和联系,在此处以上的江段非常容易建立和形成,而一旦到了这里,就完全无法做到。因此,陆逊在这里,就把刘备水军和步军相互策应和支持的强大阵势,彻底打破和截断,从而逼迫刘备在两岸之上极为不利的地域,来与自己决战。
刘备真不能打,战绩太差是他的最大缺点,连他祖宗的十分之一都赶不上。
又踏马开始胡编,中国传统是赞颂刘备的,元明至当代莫不如此,有记载元明说评书讲到皇叔败时,台下哭着甚众。直到改革后社会舆论才挺曹。改革前,中原地方骂人都说你是不是姓曹或者你是曹操来形容自私。
然后他被火烧连营了
罗贯中最大的问题是,要吹蜀汉又死活非要贴合历史
导致蜀汉各种强化之后刘备就成了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的代表
细数一下蜀汉强化到什么程度
诸葛亮多智近妖且真有法力
关羽死了都能和吕蒙极限一换一,且能在死后显灵救关平张苞杀退敌军
张飞长坂坡喝退曹操大军,吓死一将
赵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马超从历史上的带孝子变成了忠孝两全偶像派
算了吧,不少人老代入曹操,一个屠城的货色,挺他干什么?
刘备就是底层爬上来的,曹操孙权那个不是靠家族起步?
第一桶金可比刘备容易得多 。
因为曹粉罗贯中洗的好呀! 把曹操写的充满英雄气,光是三国志记载的曹操屠城就有五次,结果罗贯中把两屠徐州都砍了一次
不稀奇啊,万能天命解释一切。
不是有人好奇封神里如果商纣王不昏庸的话怎么搞“气数已尽”么?就是这样搞——哪怕商纣王勤政爱民,下面臣子各个是武侯,这大商也只有28年气数,无人可以延长,也无人可以缩短。
靠家族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袁氏四世三公,比曹孙都强得多了,最后还不是身死族灭?可见家族只是给你一个比较好的起点,最终能走多远,还得看自己的本事。
刘备是底层爬上来,但刘邦不是更底层?刘秀的出身也不见得比刘备强多少啊。所以自己不行就不行。就别怪家族没给自己个好条件了。
说到曹操屠城,这点对现代人来说确实是黑点。但对于古人来说则未必。比方说刘邦,当皇帝前素来以忠厚长者形象示人吧?其实刘邦一样屠城。攻打关中的过程中,就屠了颍阳,武关,城父,。之后楚汉相争时,刘邦的军队又屠了煮枣、胡陵、浑都等多处地方。但后人还不是一样赞扬刘邦仁厚?
试着搜了一下,还真有
说古人不反感屠城,至少不符合主流的儒家价值观
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被困在某座城市好几个月,然后在这几个月里一直被割韭菜;和被屠城,哪个性质更恶劣?
我可以肯定,前面的受害者里面,会仍然有去粉后面的屠夫的人。
本帖需登录才可回复,没有帐号欢迎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