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可能有些乱。
时常能听到一种论调,那就是随着技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那些重复性、机械性、“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职业会被逐步淘汰、消灭,因而现存的工作、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与门槛也会逐步提高。
这种说法,我不能说它是错的,但它只对了一半,或者说,只说出了一半的事实。
(我不喜欢念左经,所以接下来的内容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描述。)
在实质上,这种观点是一种自工业革命以来就贯穿整个近现代的一厢情愿的科技幻想。
当新技术诞生、兴起并推广,当然会有大量原有的职业被淘汰,而这些被淘汰的职业大部分又是那些所谓“机械性、重复性、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是很容易被新技术以更高效的方式取代的劳动。
自动化机械淘汰传统洗衣工、纺织工,网店挤占实体店,滴滴挤占传统出租车,智能程序淘汰一部分人工……等等等等,无数实例都能证实这一点。
并且,每当这种情况发生,在淘汰掉一大批原有的“低级劳动”的同时,必然会催生出一些全新的、高技术含量、高门槛、高待遇、高要求的新职业,乃至诞生一整个全新的行业。
譬如,90年代00年的时候,计算机突然爆火,当时大量传统的证券交易员、收银、打字员遭受冲击,大批劳动者失业,因为能够自动完成巨量琐屑计算任务的电脑能够轻易在各个方面吊打人工。
与此同时,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变成了香饽饽,尽管要求和门槛很高,但一旦学成,到了人力资源市场上,几乎都会变成各大企业、单位竞相争取的人才,享受高待遇。
毫无疑问,相较于计算机专业工作者,传统的、被淘汰的那些收银员、证券交易员、打字员无疑是“低级”的劳动,是重复性、机械性、没有技术含量的。
再比如一几年的时候,IT行业爆火,各种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概念吸引大量资方的投资,又有一批“低级劳动者”被淘汰,然后IT行业工作者成为了新时代的香饽饽,成为了所谓高要求、高门槛、高待遇的精英人士。
这都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
然而,当新技术最初的红利期过去,随着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巨大利益的引诱下蜂拥而入,使该行业的人力市场达到饱和后,疯狂的内卷必然会导致这些职业的待遇不断降低。
并且,所谓“内卷”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导致原本的“精英职业”不断贬值的原因,除了内卷外,还有就是资方、企业主、资本家会有意将那些复杂、高技术含量、精英化的岗位,不断拆分、简化为多种相对简单、机械、重复、低技术含量的岗位,从而降低这类岗位的待遇与门槛,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
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导向。出于对生产效率、利润的追逐,比起高要求、精英化、难替代的职业,企业主必然会更喜欢低门槛、简单、易替代的职业,而他们也必然会努力如此尝试。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计算机行业工作者、IT行业工作者只能在最初的红利期享受到所谓“精英职业”的各种高待遇、高福利,随着市场饱和、行业内卷、岗位分工拆解简化的不断退进,这些原本的“精英职业”终会跌落神坛,与那些曾经被淘汰掉的“低级劳动”站在相近的层次。
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肯定又会诞生新的“高技术含量工作”,再度把曾经的低级劳动淘汰,周而复始。
令人遗憾的是,历史告诉我们,新技术的“红利期”总是相对短暂的,并且难以琢磨、抓住机遇的。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那些所谓的“低级劳动”才是他们更有可能占有的生态位。
工业革命以来已过去两百年,新技术一直在诞生,落后的、低级的劳动职业一直在被消灭。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底层劳动者的待遇和保障确实高了不少,然而他们手头工作的“技术含量”,却没有提高多少。
现在的滴滴车司机,和两百年前伦敦街头的出租马车车夫,虽然在技术含量和工艺精度上,现代汽车远高于马车,可具体到驾驶者个人的劳动上,开滴滴车真的比驾马车更有技术含量吗?
现代城市新市区郊区的电子厂玩具厂里那些拧螺丝、涂胶水的流水线工人,真的比维多利亚时期印刷厂、纺织厂的工人更“有技术含量”吗?
广州城市街头扫地、捡垃圾的环卫工人,真的比两百年前给大户人家洗衣服的浆洗女工要更有技术含量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得益于技术发展和底层人民的斗争,人类社会总体的生活水准在不断提升,但各个阶层劳动者的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在总体上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太大变化。
不论技术如何发展,蒸汽机、内燃机也好,自动机械、大数据、人工智能也罢,这些新技术在不断消灭淘汰旧的低级的岗位、创造出新的精英化的岗位的同时,同样在不断催生出更多的“低级的”岗位。
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两百多年,这样的循环和现状从来没变过:
永远都有重复性、机械性、没有技术含量、低级的劳动,并且社会总体对这类低级劳动的需求一直没有降低多少,从事这些职业的底层劳动者,占据人类社会的比例也几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我不能信誓旦旦的保证人类社会无法打破这样的周期,这未免太过傲慢。但恐怕在至少未来一两代人的时间里,那种“低级劳动终将被新科技淘汰”的技术幻想,是很难看见苗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