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书的逻辑,我是十二岁以前就看完金庸的书了,那时候肯定觉得写的太好了,但是长大以后再看就发现,金庸的书逻辑不通的地方简直遍地都是,各种bug也是层出不穷,这一点和网文顶尖的那些书没啥区别。并且夹带私货比网文还严重,小时候居然看不出来金庸还是个满吹。
那么金庸强在哪了?我能想到的只有文笔,金庸堆砌词藻是比百分之90的网文作者强太多了,
首先说书的逻辑,我是十二岁以前就看完金庸的书了,那时候肯定觉得写的太好了,但是长大以后再看就发现,金庸的书逻辑不通的地方简直遍地都是,各种bug也是层出不穷,这一点和网文顶尖的那些书没啥区别。并且夹带私货比网文还严重,小时候居然看不出来金庸还是个满吹。
那么金庸强在哪了?我能想到的只有文笔,金庸堆砌词藻是比百分之90的网文作者强太多了,
该用户内容需要登录才能查看
时代不同了啊。金古那批名家,在他们那个时代,那也是号称“新”字头的。
一是 作品有新意不同于旧派,新武侠节奏更明快。更切合时代口味(你不能跟网文比)
二是 其时的一些名家的文笔确实也比较可以。(起码比网文作者强。。。)
三是 港台武侠书进入国内是赶上了。再晚几年也就没武侠啥事了。总体“流行了”不到十年。。。
至于你说哪点比网文强。。。或许是文字更通顺吧。。。不少网文作者连招式名都取不好。。。
老生常谈,单从作品看,都是玩日更连载的通俗文学,差距会有,但不可能差多少。
但除了作家身份,金庸还是明报的老板,香港的传媒巨头,要裤子不要核子就是他说的
金庸小说都有很爽的情节。例如光明顶主角神功大成马上就一个打六派。
古龙就是装逼最厉害。反正我就没见过网文作者比古龙还厉害的。基本都是装逼装成s逼。
古龙的文字特别有韵味,碧玉刀开头那段至今都觉得写得文字和画出来一样。
不过毕竟还是通俗文学,比之真正的大家有一些差距。欢乐英雄也算是古龙一线作品了,数冰挂那一段不管是手法还是用意,其实和鲁迅的两棵枣树类似,而高下立判。
当然,都能拿出来和鲁迅做一些比较,那么哪怕确有不足,也不是网文作者能比拟的。
本来想起标题“金庸小说值得网络文学学习的几个优点”,后来发觉适合实体书的,未必适合商业化的网文,所以本文所列举的,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实体通俗小说作家和网络写手之间的对比,而不意味着网文照着对方作就能获得成功。
1:金庸小说结构精巧,故事曲折,擅用伏笔。
金庸作品有个很好的优点:草蛇伏线,灰延千里。开始是一副模糊的画卷,远远地一瞥,让你看个大概,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一块黄色,分不清是猫是狗,随着故事推进,主角经历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物出场,越来越多的谜团破解,好像画卷不断拉近、特写,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当初那块黄色是只栩栩如生的猫。这样显得文章立体感很强,宏大又真实细腻。
比如无量山玉璧上的仙人影子,叶二娘杀婴儿的怪癖,周伯通无法抵御碧海潮生曲的表现,经在油中的误读….第一遍看到可能不经意过去了,后面又遇到,猛然发觉原来当初的某某细节有着这样的背景和原因,故事的全景图才展示出来。
网文里这样的前后呼应,前面细节后面恍然大悟的地方不多。挖坑的有,但大多明显,大家眼巴巴盯着作者填坑——伏笔伏笔,不伏起来,就容易失去揭秘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快感。
2:配角戏份足,人物关系呈网状。
网文大多是主角升级打怪模式,打个比方,结构像蜈蚣,主角是躯干,一条线,配角们是蜈蚣脚,多条独立短线向躯干汇聚。
这种模式,经常是一个个NPC赶着来送经验,被打脸,被虐,换下一批龙套。每个角色的戏份少,人生剪影很短,自然刻画不好。
金庸笔下,人物呈网状结构,最明显的是天龙八部,段誉的结拜二哥的师傅的女儿是段誉养父的情人,虚竹的父亲是他结拜大哥父亲的仇人,他母亲和他三弟亲生父亲是一个组合的,萧峰父亲的终生仇人的儿子是他三弟的情敌,这个人的婢女是他爱人….你能组合出好多这类关系,几乎每个人物都是这片关系网上的节点。
当然,金庸作品并不都这么夸张,射雕、射雕也是主角游记式的,不断换地图,换配角,不过即使这样,配角之间仍然是有关联的,裘千仞和瑛姑,老顽童和一灯…等等。
看完网文,我们的感觉是,这是主角的世界,其他人物似乎没有自己完整的人生,同样是配角,看看武三通,看看耶律齐,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与主角反复交叉,与其他配角互动。作品不是主角的世界,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做大舞台,主角最耀眼,但其他人物各有各的人生。
网文里,这一点做的比较好的也有,比如猫腻,他的文字我并不太适应,但我觉得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人物刻画也不错,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他给足了配角戏份,并且让众多人物发生关系,在一个舞台上表演,人物是网状连接而不是蜈蚣式的。
3:人物区分度高
王朔曾经说金庸拿着水浒的标签往自己那帮妖魔鬼怪上贴,好歹金庸手里好几十个标签呢,脸谱这么多张,能贴好也不错。
金庸的人物,的确有时候还功力不到家:表面上很特色鲜明,但缺乏内在统一的灵魂。比如,张无忌这个父母双亡深仇大恨、小时候倔强机灵有责任有担当10多岁就送杨不悔走几千里历经磨难的牛逼人士,光明顶上还顾大局、知忍让、刚柔并济连打带拉,怎么tmd遇到赵敏后智商直接变0了?他那种人生经历对六大派的好感又是哪里来的?
对比林冲,一开始的懦弱到砍死老大的果决,一步步怎么忍让怎么被逼到山穷水尽退无可退爆发反抗,你能感受到一个真实人物的蜕变,有理有据。
网络写手就不跟四大名著比了,能贴好标签就不容易了,更多的是张三李四一个样,没区别。而金庸笔下,能让人记住的人物太多了,特点非常鲜明,偶尔不太充分,行为还基本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对白有一定区分度。
感觉这方面,烟雨江南做得不错,亵渎更新时,有人模仿“陕西人说自己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编了个亵渎人物的版本,把二十来个人物的特色概括的很好。金庸的这类段子恐怕数不胜数了。
23这两点,保证了金庸在人物刻画方面优于网络小说。
4:作品内容丰富,细节多。
金庸虽然被诟病历史观不正,做教授也远不够格,不过,他至少是个熟读了不少史料的历史爱好者;诗词水准一般,做文抄公也足够了;围棋名誉业余6段实际未必有业4,可就算接近业4,业3业2,编编珍珑棋局这种虚写的围棋段子也够了;对联也未必精通,背背古人已有的化用进来也能让人眼前一亮;器物文化未必专精,找找资料搞一段“论杯”也显得挺见识广博的;玩文字游戏,歪解胡斐的“胡”每月十口,自然多出9个伤口;金庸也未必懂马,鹿鼎记里头头是道讲滇马如何某某马如何….
捧金庸的说他学贯中西,这词用得也许高了,不过,很显然,金庸是个杂家,比较渊博的文人,能给自己小说提供很多营养的文人,算不算大家无所谓,反正他的小说不干瘪。里面估计不乏他顺嘴胡说的,不过糊弄住读者就是胜利。
在这一点上,《阳神》就是个榜样。
徐公子更是个好榜样,人情事故、风水看相、古文典籍…一股子八十年代故事会、地摊小说的味道,但别说,内容厚起来了。要不怎么有N……粉说国学大师徐公子呢….金庸其实也经不起专业人士较真,不过,写小说就是需要你什么都知道点,把作品填丰富。
网文的内容往往很局限,有的仙侠、玄幻,几乎就是练功升级,打架战胜敌人,收女人,内容太窄;官场文,反复地遇到二杆子找事,伴猪吃虎,打脸,常委会上投票,坑敌人搞下台…金庸武侠里,调剂品很多,他随手填点东西,变变花样,给你的感觉,这是江湖世界,真实历史为依托的江湖世界,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娱乐,网文呢,都市文都让人疑问,这是本位面么?细节太少,内容太窄,瞧着当然不像了。
5:情节精心,桥段新,场面新
这不是反话,现在当然看着不新了,可在金庸创作的时候,很多桥段是新鲜的。金庸有意避免俗套的思路,比如杨过和郭芙,我一开始真的以为他们会是一对,祖辈父辈世交,见面就有矛盾,摩擦不断,“女主”真的遇到危险男主还贱特特去救,还搞绯闻气跑了俩情敌….结果不是;比如林平之,少年英侠,仗义救人,家门被灭,卷入阴谋,忍辱负重,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转到大师兄去了…
再比如,怎么样设计好情节给主角制造麻烦。一方面,主角要牛逼,中篇稍靠后武功就得比较高了,不无敌可也很少有对手才对;可另一面,如果后文总是碾压又没意思。金庸很善于给主角添加限制,典型如倚天,比如对方联手,张无忌VS三渡,下不去手,张无忌VS周芷若,不能用最擅长的武功,张无忌VS阿三阿大,再比如杨过对金轮,是解救人质模式,萧峰聚贤庄,身边拖油瓶。
金庸通常不平铺直叙,而是设计“非正常的环境(因素)”,让斗争充满变数,令狐斗田伯光,是斗智斗勇反复纠缠,坐着打玩规则游戏;无尘斗陈正德,是在高塔上一边还要躲清军射箭;小龙女VS公孙止在悬崖;袁紫衣VS九龙派易吉在桅杆上;东方不败败于情人连累;方正强于任我行而败于仁厚,左冷禅弱于任我行却能胜于计谋;欧阳锋武功高决受困峰顶,韦小宝武功低微屡次逆袭……
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也有表现,比如功夫皇帝方世玉,主角最后是倒计时解救模式,对战从平地到台子地的狭窄环境,方世玉续集里,主角要顶着一堆凳子打,要保护苗翠花,还有背着女友打,人梯上打…..这都是利用“非正常环境”,一面增加趣味和变数,一面给主角加麻烦和限制。
当今网文,情节上还是大抵比较粗线条,具体桥段仔细设计的少,各个单元之间的桥段似曾相识,平铺直叙。
6:文笔好
文字通顺流畅,很清晰准确,描写有画面感。用语朴实典雅,没有拗涩难读的卖弄。
7:叙事手法强,尤其擅于侧面描写,擅于为高潮蓄势
金庸叙事能力很强,这一点在雪山飞狐展示的很明显,几个人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故事的不同侧面,其中还有矛盾的部分,有造假的部分,但最后七拼八凑汇聚成了一个完整的真相,过程清晰,丝毫不乱,又有多视角逐渐逼近真相的层次感。金庸对讲故事的掌控力可见一斑。
侧面描写也是金庸的一大强项,他很善于借他人之口对人物行为进行剪裁,视角变换别有风味。典型的两段就是神雕的风陵渡口和笑傲江湖仪琳转述令狐斗田伯光。前者被很多书迷认为比杨过出场后精彩,郭襄的向往,众人的崇拜,郭芙的欲言又止和不屑,一个若隐若现的神雕大侠很快立起来了。后者则是利用仪琳的不通事务和身份尴尬,尼姑全景直播采花贼的话,造成了喜剧效果。比如这段
---------------------------------------
他说:‘你白云庵的规矩多着呢,当真守得这么多?待会我还要叫你大大的破戒。甚么清规戒律,都是骗人的。你师父……你师父……’。”她说到这里,偷眼瞧了定逸一眼,不敢再说下去。定逸道:“这恶人的胡说,不必提他,你只说后来怎样?”仪琳道:“是。后来我说:‘你瞎三话四,我师父从来不躲了起来,偷偷的喝酒吃狗肉。’”
---------------------------------------
金庸讲故事的能力还体现在为高潮蓄势,就好像一浪过来,又退下去,再一浪过来,比刚才更高,反复几次,张弛有度,最后达到最高潮。具体可以参加倚天屠龙记六派围攻光明顶和天龙的少林寺大战。
而一波一波的高潮,又体现了与前文整体的呼应。张无忌的医术帮唐文亮接骨,七伤拳喝住崆峒五老,胡青羊的秘闻质问鲜于通,昆仑被欺的经历挤兑何太冲,前面10章的内容铺垫,一股脑爆发,主角的一切都成为今天的获胜资本,《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阿凡达》里主角学习利用树叶高空降落,《九品芝麻官》包龙兴游离中练就骂人绝技...都很类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久久的积蓄阅历,大高潮时都是有用的。
比起高潮的处理,我目前看到的网文还没有比得上金庸的。
****************************************************
【仙武征文PK】原评版V影评版 联动评论活动
当作品能让那些写评论、写简介等吃饭,当初被当作各种梗而能让人轻易看出来不出戏,那就是真的好了。通俗小说里有这个影响力的就金庸一家。别的武侠小说有沾金庸光一起评论的,单独拿出来写评的不太有。
小说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不是一直装B打脸就完事的。网文那么多,你把主角名字打出来多数网文读者能立刻看出是哪部作品的,有多少?
得了吧,逻辑不通?哪来的逻辑不通?
你觉得某人身上有了某个人设,所以这个人就要按照这个人设去行动,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体现这个人设?你在否认人类的复杂和矛盾吗?
还什么夹带私货,他夹带了什么私货?
难道只要写的东西不符合真实历史,那就是夹带私货?那你还看什么小说,看历史书去啊!
时势造英雄,你要跟同时代台湾那群武侠小说比,金庸已经很牛了
当然作为前辈,很多网文都是从他身上学的经验,不说赶超前辈,至少顶尖的,不比前辈差,不是正常逻辑下推导出来的结论吗
而且你要明白,小说的影响力才是第一要素,香港娱乐业黄金时代,造就了金庸古龙,金庸古龙,也造就了香港娱乐业黄金时代。。现在的名词,就是IP
西门吹雪刚出场,杀人前先装三天逼我也觉得尬。花满楼出场装的逼我就觉得不错。楚留香偷白玉美人前先装个逼我也觉得挺好。
通俗文学就是一个不断下沉的过程,最开始写小说的当然都是那些有一定文学功底,有文笔的人才写,后来能写的人看到别人都写了,自然慢慢写通俗文学的就更多了。你去看以前的那些网文,虽然可能套路这些比不上现在的,但是文笔构思这些比现在的强很多,
本帖需登录才可回复,没有帐号欢迎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