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晓》最近追文至何锐与三井家关于中日贸易的部分,当时东北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开发,与日本原料的缺乏恰好能形成一条农业加工贸易的流通渠道。
现在想想东北地区的最南端——大连市的气候基本上也比日本全国都冷,这么想当年日本派往东北的“开拓团”简直跟流放差不多。
以何锐包括我们读者的视角来看,东北有大片平原,土地肥沃,这么优厚的自然条件才是最应该将土地集中起来推行规模化、机械化、搞一下现代化农业的地方。
甚至不仅仅是农业。矿业、有色金属、冶炼....
在欧洲世界大战之际,这些东西往往都是最紧俏的。
如果能实现集中90%以上的人口从事因地制宜的工业、服务业,并根据气候、水文、土壤、种植传统划分片区,发展农业。不仅能让规模化、机械化能够节约人力成本,也能够增加产出,实现东北的初步工业化。
而三井家也可以获得与中国大宗商品交易的长期合作通道,不必担心国内原料紧缺而看着欧战爆发物资急缺这条大鱼干着急。
吴有平作为当时思想观念下的旧人,对三井这一纯商业化行为不理解也是比较正常的。
其实作为从日本陆军大学归国的何锐,一开始就是依靠与日方的交好的背景与理论实力来布局国内这盘理不清的大棋的,在东北大力发展加工业之后也会以点到面,带整个中华成为东亚中心,实现与西方诸国的PK
最后文中提到乡村调查
似乎是准备抓一抓农村,不知道会不会燃起一点农村包围城市的火苗,不过我看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
其实我对这一部分很期待
因为就算想要在乱局的情况下搞“局部土改”,那也要找个“做脏活”的敌对势力——黑恶地主
而且还要看情况搞,条件允许就搞“州级别”的,条件不允许就搞“县级别”的。
地主和商人家里肯定读得起书,想要不让他们怀疑,不让他们反对,还真不容易。